查看原文
其他

拜年新姿势:一站到底

语保中心 语宝 2022-05-19

“今朝正月一,万事从头吉。和气暖如春,世味甜如蜜。”正月初一,语宝给您拜年啦!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不知道昨天的“除夕习俗年夜饭”大家享用得如何啊?欢迎留言和我们交流!今天是个好日子,语宝继续陪您“一站到底”!听听乡音里的正月初一,初一习俗知多少,等你来挑战!



我已经准备好了,放马过来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答题环节!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正月初一是农历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故又称“元朔”。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给压岁钱等。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戴完毕,放完鞭炮,便开始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磕头拜年,然后才是出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道过年好,恭祝新年万事如意。

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在潮州,这些钱要装在一个红包中,意思是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被称作“腰钱”;永丰地区“压岁钱”叫“扎岁票嘚”,大年三十晚祖父、父亲将崭新的钞票用红纸包好,放在儿孙的枕头底下,大年初一吃完新年饭后,大人会带小孩给村里同族的其他长辈拜年,其他长辈也会给小孩压岁钱。

放鞭炮

大年初一一开家门就得放鞭炮,叫做“开门炮仗”,预示开门大吉。放完后满地都是红色,称为“满堂红”。此时家家欢天喜地,喜气洋洋。俗话说:“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因此,从除夕夜到初一,鞭炮声总是不绝于耳。另外,人们认为初一是纳福纳财的,扫地就会把财运扫掉,不论多脏,大年初一都不扫地,所以,初一这一天,满地都是红色的鞭炮纸,一派红火。

新年第一餐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第一餐早饭显得尤为重要。

澳门有年三十晚上“煮斋”、年初一有“食斋”的习俗。“斋菜”主要以“金针”、“云耳”、粉丝、红枣、“发财”、“香信=”、“支竹”等为原料。年初一一大早起床后,早饭必须要食斋,而且一定要吃两碗或两碗以上,即要“添饭”,食斋过后就出去拜年。

宁远地区大年初一早餐都要吃馅心粑粑。馅心粑粑一般都是家庭主妇做的。粑粑的数目为吉利数字,而且每个粑粑上都要沾有红米以显喜庆。大年初一吃的馅心粑粑如果碰巧没有馅心,即吃到“哑粑粑”,就会感到很倒霉。

寿县地区年初一早晨起床后开门烧香点蜡烛,放鞭炮后吃早饭,要吃元宵包汤。过去早晨吃元宵包汤只能吃一碗,还要吃包子、胡萝卜剪子等填肚子。

藤县地区人们正月初一要吃“莲子助=”,即汤圆;绩溪地区人们要吃三道茶,即清茶、甜茶、鸡子茶。

舞龙舞狮

大年初一常有舞龙活动。龙头前面有一人举着龙珠,龙身节节相连,分为十几节到数十节不等,每隔一节就有一人撑竿,在舞龙时,龙珠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头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狮活动常从正月初一始至正月十五止,狮队先从本村开始再到邻村逐户舞拜,户主摆上青菜、柚子、利事(红包)等答谢,有的人家把丰厚的红包用竹竿撑得高高的让舞狮者通过叠罗汉等形式来摘取。

精彩预告!下一期“方言一站到底”将在正月十五与您见面,我们一起闹元宵! 



哇哦!说好了,不见不散!


素材选自《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


长按左侧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